冷庫區的郵政工作人員為生鮮商品打包裝箱。□石美蘭 攝
“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。”在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上,鮮美多汁的羊肉吸引不少游客紛至沓來,享受大口吃肉的快感。如今,快遞行業與冷鮮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地域與季節的限制,搭載郵車,一年四季都可品嘗到羊肉的鮮美。
為有效滿足冷鮮肉的出口需求,內蒙古自治區郵政分公司采取“郵航+民航+高鐵+冷鏈”模式多渠道發運,冷鮮肉日均出口能力超過120噸,60多條多區域民航航線資源互動,航空日均運能達80噸,實現了全國200多條郵航航線48小時通達重點城市。
每年冬天都是牛羊肉銷售的旺季,來自全國的訂單接連不斷。為第一時間贏得市場,內蒙古郵政發揮協同優勢,推廣“大兵團作戰”模式,深化對接鄉村特色產業。將攬收力量向旗(縣)區域下沉,從5個盟(市)分公司抽調25名營銷骨干組建了冷鮮肉項目突擊隊,結合“兩大靶向法”,及時做好當地牛羊肉寄遞需求整理,逐一上門走訪,派專人跟單服務。在各環節的通力配合下,內蒙古郵政贏得了客戶的認可,順利與內蒙古額爾敦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等大型企業達成合作,業務規模達300萬元。
為了提高冷鮮肉“最初一公里”的寄遞效率,內蒙古郵政在集群市場、肉店、合作社、牧區養殖戶等重點客群加大力度布放“自助寄件設備”,大大提升了冷鮮肉的寄遞效率。錫林郭勒盟蒙強肉業負責人張志強說:“郵政過來給我們安裝的這個自助寄件設備,客戶掃一掃二維碼就能填地址,然后快遞員直接就上門了,操作不需要我操心,既方便了客戶,也方便了我們。”
如何保證生鮮商品質量,將美味鎖鮮?內蒙古郵政建設了800平方米的中轉倉低溫冷庫,距離呼和浩特機場只有500米,可直接實現快速連接航運網,保證了寄遞時限。走進冷庫倉,一陣寒氣瞬間襲來。貨架上,羊肉、燒麥等各類打包好的郵件整齊排列,包裝上覆蓋著一層薄薄的“白霜”,這里的溫度恒定在零下18攝氏度,航空運輸的生鮮商品中轉前都會在這里暫存。與其他郵件不同的是,這里的郵件都會粘貼冷鮮商品專用標識,外包裝纏繞了專用紅色膠帶,便于各環節明顯識別和優先處理,確保運輸時效。內蒙古郵政寄遞業務相關負責人黃偉向筆者介紹:“我們各個環節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中,以保證商品的質量和安全。在打包環節,我們會配合使用干冰和冷凝冰袋兩種特殊的保鮮材料,搭載最近一班航班郵路,第一時間送到收件人手上。”
2024年10月,內蒙古郵政在冷鮮肉項目上創新發展了“本地倉+中轉倉+前置倉”倉配一體化服務,打造“各盟市本地倉,呼和浩特中轉倉,南京、廊坊、廣州前置倉”三級布局,為客戶提供出入庫管理、鮮肉冷凍、揀貨包裝、上門配送、主動跟單等一站式服務,疊加密碼投遞等多項增值服務,構建高效能的倉配一體化運營模式。截至今年2月底,累計發運冷鮮肉3266噸,同比增長36.4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