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12日是農歷元宵佳節。清晨,覆卮山的薄霧還未散盡,投遞員杜國慶已整裝出發。在蛇年春節喜慶的氛圍中,杜國慶又一次選擇堅守崗位,這已是他與大山郵路共度的第31個春節。
杜國慶是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郵政分公司的一名普通鄉村投遞員,主要負責章鎮鎮張溪片區和嶺南鄉覆卮片區的郵件攬投工作,肩負著為40多個自然村共1.5萬多名村民投遞的任務。
天剛蒙蒙亮,杜國慶像往常一樣,早早地穿上了那身標志性的綠色制服,駕駛著郵車,在蜿蜒的鄉村道路上開始了一天的工作。他的車里裝滿了各式各樣的包裹,從衣物到食品,從書籍到電子產品。路上,他不時遇到熱情打招呼的村民。每到一村,他都會耐心地將包裹按地址分類,放入村里的服務站點。直到夜幕降臨,大多數人都已與家人圍爐共聚時,杜國慶還在仔細整理著第二天的投遞清單。這個春節,對他而言,雖然少了家人的陪伴,卻充滿了對職業的熱愛和對鄉親們的深情厚誼。
1994年,20歲出頭的杜國慶背上了綠色的郵包。那一刻,他對自己說,一定要服務好山里的村民。清晨5點出發,帶著30公斤重的郵袋,他要穿越21個行政村、40余個自然村。覆卮山雖然風景秀麗,卻也有著最艱險的投遞路段。冬天路面結冰時,摩托車常被凍得發動不了,他曾推車徒步七八公里;夏季暴雨突至,他曾脫下雨衣裹住高考錄取通知書郵件,自己卻被淋得渾身濕透。
在智能手機尚未普及的年代,杜國慶自制“郵路備忘錄”,記下每戶村民的特殊需求:建設村俞五九夫婦念叨新疆女兒寄來的冬衣,他便日日到鎮代收點詢問;下徐村徐老伯腿腳不便,他定期代買降壓藥;張溪村許老太托付的萬元存款,他頂風冒雨也要將存單準時送回。漸漸地,摩托車后座總掛著各種“副業”——代繳的水電費單、村民要充值的公交卡、捎到城里的山貨,這些分外之事成了他日常工作的一部分。
從事投遞工作31年來,杜國慶風雨無阻、兢兢業業,把信件、報刊、包裹等準確地送到客戶手中,是一名老百姓信得過的郵遞員。去年盛夏的一天,杜國慶不顧中暑后頭痛嘔吐的身體狀態,同往常一樣,帶著報刊、信件,堅持外出投遞。往返70多公里,耗時9小時,他強忍著身體不適,硬是把當天的郵件一一投遞到客戶手中。
不知道什么時候,“有事找老杜”成了當地山區百姓的口頭禪。2021年,杜國慶入選“浙江好人榜(敬業奉獻類)”。“盡管這些年獲得了不少榮譽,但他依然還是那個樸實的‘老杜’。”同事們這樣評價杜國慶。他保持著工作日提前兩小時到崗分揀郵件的習慣很多年。當有年輕同事問“為什么這個習慣能堅持下來”時,這位年過半百的郵遞員摸著褪色的郵包說:“鄉親們在等著咱呢!”
年復一年,自行車換成了摩托車,摩托車又換成了面包車,改變的是交通工具,不變的是杜國慶對工作的責任感,以及對郵路和鄉親們的感情。他知道,對那些留守老人而言,他送去的不僅是信件和包裹,更是與外界的情感紐帶;那些代繳的費用單據里,飽含著村民沉甸甸的信任;風雨中護住的高考錄取通知書郵件,也是寒窗學子的未來。這條蜿蜒的郵路,早已超越了地理意義,成為連接山村與時代的溫情血脈。